
张荣全用自己的肝、肾、眼角膜为5名患者带来新生
作者 | 本报见习记者 袁媛
“碎谈王维《终南山》其三……未完,待续。”这是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语文教师张荣全发布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关于这首诗的感悟,他终究还是没有补全。
2024年12月24日凌晨,张荣全照例看完书准备休息,和妻子席翔燕没聊几句突然就睡着了。凌晨两点,席翔燕听到张荣全鼾声异常,喊了喊他,但张荣全没有回应,席翔燕用力晃动身体也没能将他唤醒。
2024年12月26日下午,三年级(10)班的45名学生在学校艺术节舞台上表演了张荣全带领全班一起排练的诵读节目《登鹳雀楼》。彼时,在安徽省立医院南区的病房,席翔燕等来了张荣全被正式宣告脑死亡的消息。

张荣全生前工作照
一位有干货的教师
学校办公室里,张荣全的桌上依旧堆满了书籍,从泛黄的经典古籍到现代文学著作,每一本都有细细翻阅过的痕迹,一些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一切似乎还是往常的样子。他的配班数学教师周利影回忆:“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办公室,张老师就已经坐在他的办公桌前,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了。”
在周利影看来,张荣全“满肚子都是知识干货”,也乐于分享,从不藏着掖着。办公室里、走廊上、校园的花园中,张荣全的“小讲座”随时随地都能开场。“他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周利影说。
作为学校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张荣全总会在开学初就拟定教研计划。意外发生前的周二下午,张荣全正和同事们探讨三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策略。同事们还记得他在那次教研活动中上的总结:“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起,用真实的情感去表达。”张荣全还与大家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如何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他的带动下,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困惑。

张荣全与学生合影
张荣全1999年8月参加工作,从教至今已有25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席翔燕记得他说过:“教语文,教师首先肚子里得有东西。”《阅读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中国写作理论研究与发展》……张荣全家里的书柜塞满了教育类书籍,看书时他常常会先简略地读一遍,在第二、第三遍阅读时细细巩固,写上笔记。席翔燕曾开玩笑地问他,看这些专业书会不会觉得头疼?张荣全笑着说不会,学习新知识是一件幸福的事,教师只有一直学习才能为学生带来新的东西。
学生裴书妍的家长对张荣全在一次家长会上的分享印象深刻:“我很重视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我每天在学校一有空就看书,并且在书上标注读书笔记,这样孩子们看到我,也会逐渐养成看书做笔记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小书妍也慢慢地爱上了阅读,在家里常念叨着张荣全的书单:《老子的智慧》《王阳明心学》《悉达多》《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

张荣全生前做的读书笔记
一个“朋友式”的父亲
有时张荣全会和席翔燕聊起,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提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家长的引导和鼓励。作为教师、作为父亲,张荣全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在席翔燕眼里,大儿子小豪在父亲的爱与鼓励中长大。小豪儿时,张荣全常常带着他出门骑自行车,一旦发现有趣的东西,张荣全就会鼓励小豪用语言表达出来,再编成儿歌记录。他和小豪说,我是你的爸爸,但不会命令你听我的话,我们可以以朋友的方式相处。
初中时,小豪曾一度讨厌政治学科。张荣全并不着急,耐心跟儿子沟通:“世界上的很多事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是否接受,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完全放弃,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他告诉小豪,学习政治可以运用技巧和方法来理解、记忆。闲暇时,张荣全会将历史人物根据时间线串联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儿子听,以对话聊天的形式传递知识。在父亲的引导下,小豪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政治学科,升入高中后政治成绩也名列前茅。
小豪正处于高三冲刺的关键时期,从前夫妻俩每天总会轮流接送儿子,现在席翔燕独自接过了这个任务,她说不想让孩子觉得爸爸走了生活有很大变化。意外发生后,小豪很少提起这件事,席翔燕知道儿子是怕惹自己伤心。“我儿子和他爸爸很像,什么都懂,很小就懂事了。我知道他心里很难过。”。
一张殷红的证书
2024年12月26日,在张荣全被正式宣告脑死亡后,医生给出了三个方案:继续治疗直至呼吸停止、放弃治疗、捐献器官。尽管席翔燕内心已经有了答案,但她还是打了小豪班主任的电话,希望让儿子来做这个决定。电话那头的小豪说,爸爸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人民教师,他希望爸爸能在这个世界上帮助更多的人,所以选择第三个方案。席翔燕问他,决定好了吗,小豪回答:决定好了。说到这里,席翔燕泣不成声。儿子的决定和她的想法是一样的,她深知,这也一定会是张荣全自己的选择。
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张荣全收获了无数荣誉:“合肥市骨干教师”、包河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美德教师”……器官捐献当天,46岁的张荣全用自己的肝、肾、眼角膜为5名患者带来新生,席翔燕收到了一张殷红的器官捐献证书。这是张荣全的最后一张证书,是他亲自写下的人生绝笔。

2024年12月30日清晨,合肥市殡仪馆的告别厅,遗像上面的张荣全笑容和蔼,一如往昔。白色花海前,悼念的人们默立着,同事们、所教班级的学生和家长们、很多曾经教过的学生……这一天来了很多人,席翔燕明白这是大家对丈夫的认可和敬意,她感到光荣而欣慰。
张荣全的办公桌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席翔燕还没有去整理。张荣全的同事们说可以帮忙收拾好桌上东西、搬到家里,席翔燕一一谢过婉拒了,“我想去再见见他的办公室,去感受一下他生前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